张爱玲的所有散文作品摘抄 篇1
这是网上关于张爱玲作品评论最多的一篇,也是误读最多的一篇,许多人还喜欢摘引其中的一两句作为张爱玲的名言,歧见更甚了。
张爱玲在这篇小散文中写了一个小故事,尽管只有一个梗概,但也有了它的凄美之感。
一开头,张爱玲就写道:“这是真的。”确实是真的,据胡兰成《今生今世》所言,故事的主人公为胡兰成发妻玉凤的庶母,她的经历与《爱》中的女孩几乎一样,想来张爱玲是从胡兰成口中听来的这个故事。
又是胡兰成。胡兰成写到张爱玲时有许多谎言,但说这小故事似乎没有必要说谎。
张爱玲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与胡热恋的时候。张爱玲一直拒绝罗漫谛克,但她与胡兰成的这段热恋,又是她一生中短暂的罗漫谛克时期,几乎是惟一的一次。所以在张爱玲众多的作品中,《爱》这篇小散文显出了别样的风采,如此明亮的诗意,在张爱玲的作品中也几乎是惟一的,寄托了她此时此刻对爱的理解与感慨、遐思,人在热恋时,对爱的理解总与其他时期不同。
春天的夜晚,月白的衫子,熟悉而陌生的邻家男孩,人面桃花,擦肩而过,“就这样就完了”,瞬间成为永恒,永恒的惆怅与忧伤。古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化为散文的意境,古典的诗意与浪漫。
尽管张爱玲在小说与散文中有表达的分野,小说更多地表达她的悲剧人生意识,散文更多地表达世俗人生,但彼此又是互为表里的,散文中的世俗人生是以悲剧意识作为背景的。分野,不等于分裂,同一个作家,他的人生观、艺术观是统一的。
从表面上看,这与她在小说中表达的爱情观大为不同。她的小说离不开婚姻与性爱题材,但她写出的是“人间无爱”,没有情投意融持久的爱,至多有一点短暂的梦幻色彩的爱,这种虚幻的`爱的面纱迟早要被撕破,还原一个千疮百孔的情感真实面貌,小说里重在写“无爱的性爱”。这篇短文截取了梦幻时期的那个瞬间,——这是理解这篇小散文的核心,因为是瞬间,才成为永恒,永恒地珍惜,永恒地回味。千万人之中的偶然相遇,千万年之中的巧遇,偶然的相逢,这宿命的温情定格于瞬间。“就这样就完了。”本身已经包含了无尽的惆怅,张爱玲在情感最炽热的时候,在截取最浪漫的瞬间之时,也没有忘却爱的漂渺与不确定、短暂,——还是张爱玲。
是瞬间,才成为永恒,若瞬间成为长长的岁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这诗意与浪漫又将如何?因此,从这篇小散文中透露出来的美学意味是“凄美”,而非其他。
张爱玲的所有散文作品摘抄 篇2
看了张爱玲《造人》,我特别欣赏她对孩子的感悟。她说她对小孩是尊重与恐惧。小孩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糊涂。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为人。青年的特点是善忘,往往把儿童心理忘得干干净净,他们把小孩看做有趣的小傻子,可笑又可爱的累赘。他们不觉得孩子的眼睛的可怕——那么认真的眼睛,像末日审判的时候,天使的眼睛。
我们都低估了我们的孩子。在他们蹒跚学步的'时候,已经有很有评判力,知道最细致的痛苦和快乐。爱玲说:“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怎样渴望把我所知道的全部吐露出来,把长辈们大大的吓唬一下。”我也清楚得记得我小时候的一幕幕:父母人是多么的健忘和说话不负责任。把他们对我许过的愿几乎忘掉,或老不兑现,这引起了我深深的不满。他们忙于外出干活,疲于和亲戚邻居礼尚往来,忧心于他们彼此间的磕磕畔畔,苦恼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埋怨不听话的孩子不给他们争气。他们无暇顾及我的所想和所想,不理解我的痛苦和快乐。他们毫不掩饰他们暴烈的脾气,恶毒的言语。他们除了对面包和面子的关心以及我们生病时的照顾,我和父母们几乎没有什么精神交流。有的只是命令和服从,发气和反抗。因此我是孤独,寂寞的。在我生活的环境里,更多的是仇恨,委屈,和不满。对于这些只想在心里,却无法向人倾诉。也不知道这些可以倾诉,于是全部压在心底,不断淤积。
孩子是怎样扭曲的心灵,是怎样的秉性,这样只顾生了又生,养儿防老的世界里,是没有去关注的。但孩子清楚地记得这一切是怎样造成的,父母以及周边的大人是怎样对待他们,他们又怎样的让孩子们窒息,难以忍受的。
张爱玲的所有散文作品摘抄 篇3
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了人间,桃花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这风力,俯下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轻云,结了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雪,飞入了处处帘栊。细草芊芊的绿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气,遗下了游人的屐痕车迹。一切都兴奋到了极点,大概有些狂乱了吧?——在这缤纷繁华目不暇接的春天!
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干上;她的眼,才从青春之梦里醒过来的眼还带着些朦胧睡意,望着这发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这人生的谜。她是时代的落伍者了,在青年的温馨的世界中,她的无形中已被摈弃了,她再没有这种资格,这种心情,来追随那些站立时代前面的人们了!在甜梦初醒的时候,她所有的惟有空虚,怅惯;怅惘自己的黄金时代的遗失。
咳!苍苍者天,既已给与人们的生命,赋与人们创造社会的青红,怎么又吝啬地只给我们仅仅十余年最可贵的稍纵即逝的创造时代呢?这样看起来,反而是朝生暮死的蝴蝶为可羡了。它们在短短的一春里尽情的酣足的在花间飞舞,一旦春尽花残,便爽爽快快的殉着春光化去,好像它们一生只是为了酣舞与享乐而来的,倒要痛快些。像人类呢,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长逝之后,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
她,不自觉地已经坠入了暮年人的园地里,当一种暗示发现时,使人如何的难堪!而且,电影似的人生,又怎样能挣扎?尤其是她,十年前痛恨老年人的她!她曾经在海外壮游,在崇山峻岭上长啸,在冻港内滑冰,在厂座里高谈。但现在呢?往事悠悠,当年的豪举都如烟云一般霏霏然的消散,寻不着一点的痕迹,她也以惟有付之一叹,青年的容颜,盛气,都渐渐的消磨去。她怕见旧时的挚友。她改变了容貌,气质,无非添加他们或她们的惊异和窃议罢了。为了躲避,才来到这幽僻的一隅,而花,鸟,风,日,还要逗引她愁烦。她开始诅咒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 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诵经声,“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她心里千回百转的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
张爱玲的所有散文作品摘抄 篇4
我对张爱玲的认识并不深,之前对她的文学作品可谓是一无所知,只是潜意识里知道她的文学造诣很高,是位旷世才情的奇女子,仅此而已。
自从进了老年大学,感恩王贤友老师的讲授:《金锁记》里曹七巧心灵变迁历程;《沉香屑第一炉香》里葛薇龙的人生苍凉、悲壮;以及《旧屋檐下的张爱玲》论张爱玲的价值等等,使我对张爱玲产生兴趣,于是张爱玲不寻常的家庭背景、张爱玲的奇才、张爱玲的贵族、张爱玲的冷傲、张爱玲文字的独特……向我走来,令我目不暇接。
不经意间,我走进了张爱玲的散文《迟暮》,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看她的散文,文章中少年的苍凉,笔力的老道,让我感慨。再看她生平,她写这篇文章时竟然只是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十二岁小女孩却写出了迟暮美人的心境。更让我刮目相看。
在这篇散文中,张爱玲用她独特的文笔,向人们提醒:青春是宝贵的,更是短暂的。文中描写了一幅在生机勃勃的春天,以及一个迟暮美人对韶光易逝无可奈何的伤感画面……
这个凭栏哀悼的女人正是张爱玲笔下的“封姨”,“封姨”年轻时不仅风华正茂,更拥有华丽的人生。她的容颜与盛气并存,曾经在海外壮游,在崇山峻岭上长啸,在冻港内滑冰,在广座里高谈。在民国时期,这种人生,足以令千万人艳羡!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随着时间的.不断更新,“封姨”青春已逝,面对酒红灯绿的社会,巳赶不上历史的潮流,她觉得自身是时代的落伍者,被时代所抛弃。她已没有资格与春天共舞,所能拥有是内心的空虚、惆怅与悲哀……
美人迟暮,这种亘古以来以时间切割红颜的永久命题,居然被张爱玲稚嫩的小手描绘得如此细腻、圆润、深邃。让我感受到了张爱玲天才的早慧和张爱玲的文字功力!
而今,我巳是“迟暮”老人,庆幸的是,我们生在好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升,人的寿命已长了很多。“迟暮”已不可怕,正是退休了,有大把的时间挥霍。“迟暮”已变成我们这般老人的第二个春天,我们可以在老年大学的课堂任意遨游,吟诗作画、唱歌跳舞……培养各自的兴趣爱好;可以组团旅游,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可以和儿孙共聚一堂,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我们和年轻人比美,与社会同进步,按现在的话说“与时俱进”!再也不用凭栏独吟“黄卷青灯,美人迟暮”。
张爱玲的所有散文作品摘抄 篇5
“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更衣记》
在鉴赏之前,我想我们应该来了解一下《更衣记》的作者—张爱玲。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伦乃满清大官李鸿章之女婿,那么张爱玲也就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这就应了中国古人的那句老话:出一个人才起码要三代书香门第。不过最好的是这个“三代书香门第”还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让这个未来的“人才”阅尽人间炎凉,结合了贵族与平民的气质——幸或不幸的是,张爱玲的家世正好符合这个条件:在她祖父张佩纶的晚年,夕阳已经深深笼罩了张家的深宅大院,到了她的父亲,更是家道中落,壮志全无,只知吸食鸦*烟了。她的母亲,一个有着新思想的女性,难以忍受她父亲的堕落,出洋留学,最终与她父亲离异。不过,他们还都来得及给自己的女儿传授中西文化的影响:父亲,这位熟悉中国古典诗文和外国文学的封建遗少,对她在中文学习上有过严厉的催促;而母亲,这位新型的女性,从张爱玲的童年起,便以西洋的艺术、绘画、音乐、文学给以深深的熏陶。东西方文化的底蕴,培养了她早熟的文学才情。
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改造他们的贴身环境—那就是衣服。由此张爱玲的《更衣记》诞生了。
张爱玲是出了名的爱用衣服来炫耀自己的人,她曾说过,爱逛街,尤其爱在巨大的橱窗前驻足而流连忘返。我也曾在她的《沉香屑第一炉香》里见识过,其中写到葛薇龙在姑妈家里试衣服,用音乐把各种衣服的质感写得活灵活现:“毛织品,毛茸茸的像富于挑逗性的爵士乐;厚沉沉的丝绒,像忧郁的古典化的歌剧主题歌;柔滑的软缎,像《蓝色的多瑙河》,凉阴阴地匝着人,流遍了全身。”张爱玲俨然就是一位研究服饰的专家。但她比服饰研究专家还要强的地方是自己本来就是一位穿衣的先锋派,敢为人先,使她对衣服有了更为亲密的体验。
张爱玲的《更衣记》通过写服装来反映社会现实,“清代服饰没有什么时装可言,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虚写(这两字改为“表面上写”)服饰的一成不变,实写社会的迂腐,缺乏生机,以及等级制度的森严,思想的禁锢。“对于细节的过分的注意,为这一时期的着装要点”,总是无所事事的中国有闲阶级一贯保持这样的态度:不停地另生枝节,放恣,不讲道理,在不相干的事情上浪费精力。“元宝领产生(高的与鼻尖平行的硬领,像缅甸的一层层叠至尺来高的金属顶圈一般,逼迫女人们伸长了脖子,与下面的一捻柳腰完全不相称)”社会故有规律被打破,动荡激烈,处于无均衡状态,各趋极端。
张爱玲的《更衣记》是从女人的视角写出了服饰的变化及其所蕴含的意义。比如在谈到刘备的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时,她显然不满,暗暗地向女性们传递一个看法,意在激活她们的潜意识,“丈夫如衣服”才是女人努力追求的。为此她还引用了英国作家萧伯纳的话加以佐证,萧伯纳说,多数女人选丈夫远没有选衣服那样慎重,张爱玲补充到,任何一位女子说起她的去年的那件织锦缎夹袍时,也是一往情深的。这一往情深不用在丈夫身上,恐怕就说明了女子的爱衣服,有时候是胜过爱丈夫的。
还有一种是比较的眼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与现代巴黎的服装,都在张爱玲的论述中。说到巴黎时装的世界影响,张爱玲认为那是受几个时装公司控制的,是一种有组织的实业计划,反到不如在中国,公众的幻想往往不谋而合,造成一种势力与洪流,裁缝们跟着走,最能体现民意。这里的张爱玲又回到了尊重世俗的层面,一切来自底层的、小市民的兴趣爱好,她都有接受的心理准备。
在张爱玲的笔下,女子时装始终与政治时事相关联,“这一次的高领却是圆筒式的,紧地着下额,肌肉尚未松弛的姑娘们也生了双下巴。直挺挺的衣领远远隔开了女神似的头与下面的丰柔的肉身。这儿有讽刺,有绝望后的`狂笑。”女子的服装的改变始终跑那个与时政变化相连,反映女性从服饰到身体,从身体到生存和自由,始终处于男权目光的审视下,处于被鉴赏与被监管的的地位,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现状。张爱玲抨击那样的社会,为女性呐喊。
细细地看,张爱玲的上述一段话包含的经验多多,她喜欢时装,时装有猎奇追艳的效果,可张爱玲并非一味地喜欢时装,只有表现了活泼精神的,她才喜欢。民国初年,时装上也显出了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所以,她在记述中不忘告诉我们:什么是不应该的。因此,尽管一个人在其他的活动领域失败,将剩余的精力投入时装的创造中,也未必创造了精神的品味与个性的风采。当然,对张爱玲的这段话也要两面看,一方面,张爱玲这样说时,是身处时代的混乱中,正如她写道,“大部分的灵感是得自西方的。舶来品不分皂白的被接受,可见一斑……短袄的下摆忽而圆,忽而尖,忽而六角形”,西方的思想涌入中国,人们全盘接受,表面上似乎与国际接轨,崇洋媚外,骨子里恪守着中国传统。军阀来来去去,马蹄后飞沙走石,看不到时代的清平,也看不到时装创造上的起色,才有这样悲观的论点。若放置在今天,人类的物质需要得到了极大满足,人的个性追求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并成为风气,此时,将剩余的精力投入服装的创造,巴黎的时装周也就周周炫奇斗艳了,也绝不会再有人大惊小怪了。但即使如此,张爱玲提出的服装要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仍然是服装设计者必须坚持的原则。
至于张爱玲强调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那是因为我们不仅选择了自己穿什么衣服,这受自己的性格制约,而一旦穿上了这样的衣服,我们的身体也许会受到这样衣服的制约,久而久之,从衣服上发布的信息,就会悄悄地侵入我们的身体,再由我们的身体浸入我们的灵魂,我们就与衣服合而为一了。我们受衣服的影响,我们即衣服,衣服即我们;衣服成为我们,我们成为衣服。张爱玲力图从不同时期服饰的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服装师(此字恐怕有误)小,但体现出的却是时代的大转变。(www.289A.com 生日祝福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