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自我,写作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找到真正的答案。写作文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放一些细节错误,你会经常因为写作而发愁苦恼吗?如果您对本话题有兴趣请关注我们的网页。
关于汤圆的作文(篇1)
最近,我和爸爸一起包汤圆,爸爸先去菜场上买了糯米粉和芝麻馅,回家就包起汤圆来,爸爸先把准备工作做好了,再叫我过来一起做。首先,我们先把沾水的糯米粉弄成薄薄的面饼型,再在里面放上芝麻馅,最后在把面饼捏成球就行了。(注意:芝麻馅不能露出来。)做完之后,我做的有一半露了馅,爸爸做的却在锅底安然躺着,肯定是因为我的技术不好,可是吃着自己做的汤圆真的别有一番风味呢!
虽然我做的不好,可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我下次一定要做的比这次好!
关于汤圆的作文(篇2)
我想念大汤圆的味道,更想念姥姥……
一次过年,我回到老家,便看到姥姥在厨房里忙活着,只见姥姥把面团揪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用水把手洗干净,拿起一小块放在手心里揉,眨眼间,一个汤圆就揉好了。姥姥把汤圆扔进沸水里,等待汤圆的成熟。
汤圆煮好后,空气中有着一股诱人的味道,似稻田的香味,似面包的香味,似稻米的糯香。姥姥做的汤圆很大,比乒乓球还要大。面团因为被水煮的缘故,显得光滑又有光泽。灯火照在汤圆上,汤圆上的水珠被光一照,闪着诱人的光。咬一口,口齿之间有丝丝的甜味,嚼一嚼,汤圆的.黏,汤圆的香,汤圆的软,萦绕着味蕾。碗里的三两个汤圆挤在一起浸在汤里,看起来像一家人舒服的泡着温泉。
姥姥看着我们一个个狼吞虎咽,长满皱纹的脸上露出幸福满足的笑,眼里尽是温柔。
我和我的家人很少回老家,在我的记忆中,姥姥虽然脾气好却很少笑得这么幸福满溢。姥姥说她年老了,或许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做汤圆给我们吃了,希望我们下次回来了就多做一些汤圆给我们吃……
汤圆汤圆,团团圆圆。吃汤圆,多团圆。
可是就在几个星期前,你却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不知道哭了多久……姥姥,我想你了,你快回来,回来给我做那美味可口的汤圆,回来在过年过节时抓一把把的糖给我,回来我们一大家子的人团圆……
关于汤圆的作文(篇3)
哇!一年一度的冬至节又到了。我今天感到特别的开心,你们一定以为我开心是由于可以吃汤圆,这次你们猜错了,我开心那是由于又可以做汤圆了。
开始搓啦,老师掰了一小块放在手掌上柔柔地搓起来,我也学着她的样子掰了一点放在手掌上,双掌合上使劲地搓呀搓。唉呀!汤团泛起一条条小裂痕,老师告诉说:“是你没用力,才搓出了小裂痕。你用力要平均,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时我才知道,搓汤圆不收留易,可是我并不气馁,学着老师柔柔地搓起来,嘿!这下成功啦!看来搓汤圆还有诀窍呢!我一鼓作气,继承搓着,又用一点力气搓汤圆,我把手张开了,这下汤圆终于变圆了,不一会儿,我居然搓出了一个像模像样汤圆。我又试着搓了几个,嘿,一个比一个好看了。看看其他同学,一个个搓的喜眉笑眼,兴奋极了。
老师把我们搓的汤圆集中在一起,这下可可笑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老师说:“不要紧,这是祖孙父子圆,这样才像一个团聚的家庭,一个团结的社会。”听了老师说的话后,我们都开心的笑了。冬至吃汤圆是我们潮汕的民俗,我喜欢吃汤圆,更喜欢搓冬至圆!
关于汤圆的作文(篇4)
按温州的习俗,冬至前后正是吃汤圆的时候。
小时候,我无论对任何食物,都是置之不理的。只有爸爸每天指指点点的告诉我,这个事敲鱼,那个是江蟹生……但我除了记住名字外一点都不喜欢,唯有汤圆能勾起我的食欲。
汤圆是汉族的代表小吃之一,老少皆宜。它是由糯米粉做成的球形食物,里面加有馅料,当然也有不加馅的,是元宵节最有特色的食物,有团团圆圆,合家欢庆的寓意。于是每经冬至,奶奶就会动员全家让大家一起来做汤圆。
做汤圆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中秋一过我就整天缠着奶奶问:“奶奶,啥时候才开始做汤圆啊?”“还早的很呢!你看,现在才八月份刚吃过月饼又急着吃汤圆……”每当我问奶奶时她总是这样回答我。终于熬到了冬至,奶奶叫大家过来做汤圆,我自然会是第一个跑来帮忙的。
说是来帮忙的,还不如说是老玩的。因为我总是把汤圆搓成一个人的形状。可是放进锅内以后,那位仁兄就开始散架了,不是缺胳膊断腿就是掉了脑袋,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现在,只有很少数家庭自己做汤圆。大家都去店里买现成的汤圆。可奶奶说外面的汤圆再好吃也比不是家里的汤圆。
于是,我又想起了我儿时的汤圆。想起了慈爱的奶奶。
关于汤圆的作文(篇5)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美味的汤圆。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吃汤圆。汤圆圆溜溜的,像一个个小雪球,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馅料:有芝麻的、花生的、还有巧克力的汤圆闻起来香气扑鼻,吃起来甜津津的,让人回味无穷。
关于汤圆还有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汉武帝时,宫女元宵十分思念家人。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为了帮助她,散布谣言,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来烧长安,汉武帝知道了大吃一惊,东方朔就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让元宵做汤圆敬奉火神君。再让人们挂灯、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瞒过玉帝。皇帝答应了。正月十五日,元宵出宫挂灯,终于和家人团聚了。从此,每到正月十五日,人们都做汤圆供火神君,全城挂灯放烟火,并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元宵节。
元宵节吃汤圆是我们重要的民间习俗。汤圆甜滋滋的,象征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汤圆圆溜溜的,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
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我爱美味的汤圆,更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关于汤圆的作文(篇6)
关于元宵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谐音像是“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买他的帐,照样在民间流传。
还记得我第一次煮汤圆的时候,没有时不时的搅拌一下,结果出锅的时候大都粘在了锅底即使后来还是有惊无险的盛倒了碗里,但是在锅底还是留下了一个个白色的小圆点,刷锅的时候还是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刷干净的。
圆滚滚的汤圆,一个接着一个的跳入滚烫的热水中,翻滚着享受着热水澡的浸润,随着时间的流逝,小汤圆们一步步膨胀,一步步变软,直至它们的馅心完全融化在白色糯米的外衣中。一个个圆溜溜的汤圆,象征着爱讨彩头的中国人希望“团团圆圆”的心意。
元宵和汤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元宵的皮与汤圆的皮相比较,元宵的皮较为厚,所以在食用方法上汤圆可以煮着吃,元宵可以炸着吃。
汤圆的馅心,遇热水的时候,化作液体,遇冷的时候,冻作固体,就像真心对待一个人的时候,他也会以真心回报,而冷淡对待一个人的时候,他也会以冷淡回报。
关于汤圆的作文(篇7)
汤圆,我非常喜欢。虽然不是常吃,但我的味蕾时常怀念起它的滋味。
又逢冬至,迫不及待一解味蕾相思。一碗浮着水汽的汤圆来了,刻着青花的瓷碗里,四个白花花的汤圆静静地躺在里面,奶白色的米汤环绕于四周,一种奇异熟悉的感觉顿时在心口回荡起来,好久没吃了。
我轻轻提起勺子,盛了一勺热腾腾的米汤润润嘴,然后挑了一只两角尖尖的豆沙汤圆舀在勺子中。白嫩嫩的、柔软的汤圆在勺子里,诱人!我先将汤圆身上两个尖角啃掉,然后将汤圆慢慢放入口中,细腻柔滑的豆沙伴着可口的汤圆皮,混合入了喉中,红豆甜滋滋的味道沁心润肺,我不由自主的微笑起来,真好吃 !再看那勺子里剩下的半只,白色的'汤圆皮裹着豆沙仿佛雪地中央的篝火,缓缓流淌的红色带来心中温暖,我慢慢地品味着……
那椭圆形的是菜猪油味,一口咬下,浓浓的菜和油夹着甜甜葱香在齿隙之间来回穿梭,春天的颜色春天般的感觉,真美!
碗里还剩下两个汤圆了:一个顶着尖尖角的芝麻汤圆,一个圆鼓鼓的肉馅汤圆,妈妈说最有宁波特色的就是芝麻汤圆了。我虽然不是专业的美食家,但也深有体会,黑芝麻特有浓香配上清爽柔滑的汤圆皮应该是宁波一绝吧,不多想了,实在忍不住一口咬了下去,哇!又甜又香!无与伦比!此时的汤圆有着尖尖的两头,像一轮弯月,凹进去部分正吐露着无尽的黑夜,无数颗亮闪闪的星星不停地从里向外涌现……太美了,我带着幸福品尝完了我的黑夜之星。米汤里只剩下肉馅味的孤零零地躺在里面了,还有一个了,我轻轻将它夹起,圆鼓鼓的身体不见变形,我放在嘴边吹了吹,对准它的中间部位一口咬了下去,细细品尝,肉香四溢,棒极了……
一碗汤圆不贵,却是老少皆宜人间一美味。它的朴实纯真,它填饱肚子的美好感觉让我回味。
教师点评:陈韶涵同学把四种口味的汤圆风味写得多么诱人啊!“红豆甜滋滋的味道沁心润肺”, “浓浓的菜和油夹着甜甜葱香在齿隙之间来回穿梭”, “黑芝麻特有浓香配上清爽柔滑的汤圆皮应该是宁波一绝”。
汤圆的色、香、味,通过生动的比喻诱惑着读者,字里行间洋溢着品味汤圆的幸福。
关于汤圆的作文(篇8)
汤圆,这是节日的食物,这种带有浓厚节日色彩的食品,还是在专属于它的节日里食用更有家的滋味。
元宵,一个充满了团圆和美的节日。幽黑无垠的深夜,手提着忽亮忽暗的花灯,借着藏于黑云中点点星光,待着家人的归来……元宵节那携带着些许暖意的提在手上的花灯给元宵节又添了一笔暖意与温馨。
大街小巷,悬在细绳上的薄纸,上面用粗粗的笔写着大气的灯谜。孩童一手抓着晶莹剔透的糖葫芦,一手挠着头,个个都嘟着嘴,瞪大了眼睛,呲牙咧嘴。走在街角的大人端着热茶,眼角向上翘着,一脸幸福沉醉的模样。
但是,对于前两样我早已过了那年段,只有元宵的汤圆能让人一饱口福了。
糯而不黏的皮,香而不腻的馅料,更令人回味的是因为其中滴入了我的一滴汗,沾满了我的期待。
揉面团,白白的面团加进了水变得胶着,我一边将面团揉的均匀,一方面又不忘了玩,我不时掐出几个小面人,又将它们揉回一个又一个宛如石子的面团,乐此不疲。
看着我揉好的面团包着黑漆如墨的芝麻馅丢进了往上冒着袅袅轻烟,一股莫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不出多时,芝麻汤圆被勺子轻轻地捞了上来,和着水泽,看起来犹如玉般晶莹剔透。淡淡的黄酒香从瓷碗里飘出,一股酸爽之意贯彻全身,神清气爽。我毫不犹豫地扶起倚在碗边的瓷勺,舀起一粒汤圆,柔光斜斜地照在汤圆上,汤圆柔韧的糯米皮仿佛在轻微的抖动,似想抖落这白如鹅毛,薄如砂纸的“外衣”,而将黑色的“本质”倾流出来。
我伸出舌头触了触糯米皮,它“抖”得更厉害了,似在极力催促我赶紧将它吞食入腹。我也不客气,将微热的糯米皮咬破,黑漆亮丽的芝麻馅就跑了出来。我吐了吐舌头,舌尖宛遭电击!黑芝麻馅料格外的烫,倒是所料不及。那包裹着汤圆缓缓往上冒的白烟应是从皮内往外冒得吧!虽说被烫了下,但依旧弥漫了满嘴的香甜。
我毫不停息地吞了四五粒如小雪球大小的汤圆,在尽尝其美好的同时,却发现母亲碗里的汤圆跟我不同数,碗沿倚着一根瓷勺,似没动过般。
“妈!”我皱起了眉,“怎么吃这么少?”我恼怒道。
“啊,我刚吃过,刚吃过。”母亲笑着,含糊地敷衍到,一边做出心满意足的模样。我在母亲看不到的地方悄悄翻了个白眼。
“多吃点!”我舀出两粒仍飘着白气的汤圆,不由分说地倒进了她碗里,“今天是元宵节!你必须多吃。”我用一种义不容辞的语气搬出了这道“不成文”的“法律”。
“就因为今天是节日,所以你才要多吃些。你刚才不是挺爱吃的吗?再说了,你今天出力最多……”母亲劝着我,脸上又露出了那惯有的笑容。
我皱着眉,一边瞅着母亲额头上泌出的豆大的汗珠,一边听着耳边滔滔不绝的声音,宛如隔世。
我低下了头——为了使母亲不瞅见我微红的眼眶。
“叮!”我的碗没有来得一响,唤回了正在神游的我。两根瓷勺在我的碗里安静地躺着,只是靠左的那根缓缓地收走了,留下了三粒汤圆。
“好了,我吃饱了,你慢慢吃啊!”母亲尚未等神游的我反应过来便晃进了厨房。我低下头,缓缓舀起了母亲留下的三粒汤圆,放进了嘴里。
这时,我不仅尝到了节日的味道,更平常到了环绕着这三粒汤圆的丝丝爱的味道。犹如烫到我舌尖的芝麻馅,只不过,这次是牢牢地系在了我的心弦上,滚烫,火热,难忘。
关于汤圆的作文(篇9)
看了题目,你也许会觉得汤圆怎么能调皮呢?其实,我这里说的汤圆并不是那种裹着馅的糯米食品,而是一只大白兔。
在几个月前,我就天天央求妈妈给我买一只兔子,奶奶很疼我,就给我买了一只。这是一只很漂亮的的小白兔,全身洁白,没有一根杂毛,两只长长的耳朵灵活地转来转去,因他缩起身来就像一只大汤圆,我便顺口给它起名叫“汤圆”。
汤圆很调皮,有一次,我上学之前,把它关进笼子里,可忘了上锁了。放学回来后,天啊!这真是我的房间吗?只见笔散了一地,书像天女散花一样,学习桌上、地上、床上都是,最可气的是,它在我的铅笔盒里下“臭蛋”了,这时它还正在床上趴着睡觉呢!我抓住它狠狠地批了它一顿,它到真得听明白了似的,低着头眯着眼一副认罪的样子,让人好笑。
还有一次,我在外面玩,忘记把汤圆关进笼子里,结果它把我家里的电脑线咬断了,全家被弄得乱七八糟,爸爸下班回来后很生气,说要把它煮了吃肉。我一听,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连声说:“不行,不行,它是我的好朋友,千万不能吃它!我以后好好管理它,不让它在惹是生非了。”在我的好说歹说下,爸爸这才放过了它的小命。……
别看我的“汤圆”虽然很调皮,但我仍非常喜欢它,谁也休想动它一根毫毛。
同学们,感觉写得不错,请给个好评,鼓励鼓励。谢谢!
青岛广饶路小学
四年级一班
单联圣
关于汤圆的作文(篇10)
许多美食都有它独特的象征。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年糕象征着“年年高”,而我最喜欢的就是象征着“团团圆圆”的芝麻汤圆了。
汤圆小巧玲珑,圆滴溜溜,也许是因为它们“人生地不熟”,刚下锅的汤圆胆小地蜷缩在锅底。没过一会儿,汤圆就像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在水面上跳动,同时,一股清香飘进我的鼻孔里。在我的焦急等待中,汤圆终于出锅了,我迫不及待地把它们盛进碗里。
看着碗中晶莹剔透的汤圆,我瞄准了其中最大、最圆的一个,使劲用筷子夹起来。呀!这小家伙,居然从我的筷子下死里逃生。看你往哪儿跑!我又狠狠地夹去,可这灵敏的小精灵躲过了我一次又一次的猛攻,安然无恙。我怎能让到嘴的汤圆跑掉呢?灵机一动,我想到了一个点子。
汤圆也许已经预感到“死神”就在眼前,用乞求的“眼光”看着我。我可不吃它这一套,用筷子用力插进它的身体。啊!它发热的“黑色血液”从它柔软的身体里流出。我咽了咽口水,赶紧将它送进嘴里。“啊!”我尖叫了一声,它的“热血”狠狠地烫了我,我差点儿把它给吐了出来。没过一会儿,浓郁的芝麻汁在我的口中融化,不错,它的味道带给我的震撼丝毫不亚于它的外表!我吸着汤圆那深黑色的芝麻汁,这一瞬间,它仿佛关闭了其他的味道,只留下香和甜这两种“王者之气”来吸引我、诱惑我。我一口吞下它,起初,我的口中只有糯米的软糯清香,不一会儿,糯米皮和芝麻汁就像奥特曼合体一样,合二为一,变成一个个黑白相间的小碎渣,在我的嘴里随意地跳舞。随后,它慢慢地融化、变小,直到进入我为它们量身定制的肚子“宾馆”为止,独留下香甜的余味在我的口中。
不一会儿,一锅汤圆便被我“团灭”了,一个个白白胖胖的“汤圆宝宝”四分五裂,在我的胃里游泳。我打了一个饱嗝,却意犹未尽,即便吐出一口气,也是清甜可口的味道……
关于汤圆的作文(篇11)
远古帝尧的时候,曾命羲氏、和氏兄弟,推算日月星辰,而定岁时节气。到了周朝已有冬节,君王要在冬至日举行祭天的。至汉以后,每年冬至,都有举行祭天、祀神、拜祖、贺冬等行事。到了唐宋两代,祭礼更加隆重,各地都依例举行盛大的行事,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俗语。到明、清,冬至那天,各家要做汤圆,祀神祭祖,而后一家团圆,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民间习俗,冬至这天吃了汤圆,就长了一岁了。
以前,在农业社会,冬至前一两天,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应节的祭品,并准备做汤圆,先把糯米浸水,用石磨磨成米浆,压榨水份后,成为「圆仔米妻」在前一夜,各家大小集合起来,把它搓成圆仔,圆仔又分为红白两种,红的叫「金圆」,白的叫「银圆」。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合家围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一)潮州话冬至顾名思义就是党至,意思就是坐在家里等着吃。
二)潮汕人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潮汕民俗在南方一势的地位也举足轻重,据说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然而天好象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其实,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夜的时间最长,冬至过后,才逐渐变短。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叫“过冬纸”。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起娱乐身心作用。
三)区域式的大众化或入乡随俗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北方人喜欢吃饺子,他们就说吃了耳朵形状东西,这样就不会冻掉耳朵,南方的朋友居多不信这一套,我们说“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四)为获得大家对南方冬至吃汤圆的支持,林俊杰特别推出《江南》一歌并一举成名,其中的“圈圈圆圆圈圈,甜甜粘粘甜甜”,“相信那一甜,抵过永圆”都比较形象的刻划出汤圆的特点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有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传说未必真实,但是冬至在古代确实是一个大节,有“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给钱。冬至大似节,东家不放不肯歇”的说法。这天,全国放假,不仅私塾先生要放学生的假,东家要放雇工的假,做买卖的闭市三天,连朝廷大臣也要放假。《东京梦华录》载:“京师最重冬至,更易新履袜,美饮食,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又《乾淳岁时记》云:“朝廷大朝会,庆贺拜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沓于九街……谓之做节。”冬至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这天阳气始萌,太阳行至黄经二百七十度,到达最南边,北半球过了这天昼会越来越长,称为“冬至一阳生”。这天,族人要依照先例祭祀祖先,迎阳报本,家族中年幼者要去年长者家里拜谒,甚至伺候长者起居,以表示祝贺阳生。而长者要叮嘱孩子们冬至过后,日渐长夜渐短,正是读书干事业的好时候,不能虚度光阴,天道行健,民生在勤,勤奋好学方能成事。而已嫁做人妇的女儿都要回娘家,相传不这样做,娘家家道会因之衰落。
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
与冬至有着密切关系的是在北京流传了几百年的。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_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文人墨客在冬至喜欢聚会饮酒,称为“寒暖会”或“消寒会”。一般在冬至后开始数九,“一九到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朋友九人相约,从头九到九九,每人做东一次,围炉浅酌,做美食互相品尝,而且这个时候天气转冷,食物容易保存,可以多做一些。《帝京景物略》记载在冬至节大江南北都会做九九消寒图,明天启年间,司礼监则专门印刷此图,贴在墙上,每九个格组成一首诗。而吴越地区的消寒图,每张纸绘有九格,格里再绘制九圈,共八十一圈,文雅的则画一枝有八十一个花瓣的素梅。从冬至那天开始,每天用笔涂一圈或一瓣,分上中下左右,表示阴晴风雨雪,涂完了,也便出九了。“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说的就是消寒图画完后,已经春意盎然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关于汤圆的作文(篇12)
一路走来,身边有多少美丽风景,而您的汤圆在我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为在这小小的汤圆里,蕴藏着您大大的爱。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如这句诗所描绘的那样,每年元宵节,姥姥总会亲手做汤圆给我们吃。姥姥从超市里买来食材后,便开始做汤圆。看姥姥做汤圆时仿若能沉浸其中,仔细观看。伸手处,面粉像雪花一样飘进面盆,晶莹的`水注入盆中,一下子把“雪花”变得老实起来。多少面粉、多少水都有严格讲究。多一分失当,少一分更不可以。搅拌、揉按,那一团厚实的面团在姥姥手中已经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小孩子的圆润的脸,然后呢就把包好的汤圆放在锅里。盖上锅盖,静静地等候。那底部被烧得墨黑的锅,记录着逝去的岁月。
汤圆刚出炉的时候,虽然周围弥漫着“仙气”,但是放进嘴里一咬,让我的味蕾都炸了!让我吃了一个后还想再吃一个。突然,我吃完汤圆后,发现姥姥的袖子上有一个像汤圆一样大的东西。我问姥姥那是什么东西,姥姥解释说那是被开水烫伤的,没多大事,用冷水泡一下就好了。我迅速端来了一盆冷水,把姥姥的手臂泡在里面。我问姥姥怎么这么不注意,姥姥又笑着说道:“因为我深爱着你啊!我希望你吃了这个汤圆后能够像汤圆一样生活美满,所以才……”听了姥姥的话后,我的鼻子陡然一酸,悄悄拭去了泪珠。
窗外,爆竹声声,银花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