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篇1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学习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密度等到知识联系紧密。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重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重要要意义。
本节课上的亮点有:一、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STS的精神。在分析浮沉条件时,首先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在得出浮沉条件后,引导学生利用浮沉条件分析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更好地理解浮沉条件,并深刻体会物理知识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学生更加热爱物理。二、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轮船漂浮的原理。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在作业题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孔明灯”,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三、培养学生
学以致用的意识,课堂上要求学生设计打捞沉船方案。 本节课上的不足有:课堂上没有充分完成学生学情检测。
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篇2
一、教材思路:
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本节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这节课计划以演示实验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整节课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通过演示实验并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得出物体浮沉条件,第二环节是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根据学案的提示完成物体浮沉条件的相关练习题并通过分析进一步得出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物体,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通过课本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技巧,并能对生活中有关浮沉条件应用的例子进行分析和解释,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二、教学中存在问题: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冯老师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引入:以变魔术的方式-------浮沉子引入新课,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
比如,教师利用潜水艇的的上浮、下沉,直观、明显,分析学生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三、设计改进:
这节课基本达到预期目的,学生的动笔能力还有所欠缺,还有待加强和进一步的训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描述物理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另外,在课堂上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把时间交给学生。
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篇3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 G排 =ρ液V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漂浮问题“五规律”: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7、浮力的利用:
(1)、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 t 由排水量m 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 m/ρ液;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 = m g ;轮船受到的浮力F浮 = m g 轮船和货物共重G=m g 。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8、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计算浮力方法
1、示重差法,就是物体在空气中的重与物体在液体中的重的差值等于浮力。即。
例1:弹簧秤下挂一铁块,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是4N,将铁块一半浸入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为3.5N,这时铁块所受的浮力是_________N,ρ铁:ρ水=_________ 。
2、压力差法:应用F浮=F向上—F向下求浮力。这是浮力的最基本的原理。
例2:某物块浸没在水中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2.3牛,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1.5牛,则该物块受到水的浮力为___ 牛,方向为________。
3、公式法: F浮=ρ液gV排=G排液
例3:将体积是50cm3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它受到的浮力多大?若此物体有一半浸在煤油中,它所受的浮力多大?(ρ煤油=0.8×103kg/m3)g取10N/kg
4、受力分析法:如果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则物体受重力和浮力作用,且此二力平衡,则F浮=G物。如果物体受三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要分析出重力和浮力以外的第三个力的方向,当第三个力方向与重力同向时,则F浮=G物+F3,当第三个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则F浮=G物—F3。
例4:把质量是200g的塑料块放入水中,静止时塑料块有一半露出水面。(g取10N/kg)
求:(1)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塑料块的体积和密度?
5、排水量法:F浮=排水量(千克)×g
轮船的满载重量,一般是以排水量表示的,即是排开水的质量,船也是浮体,根据浮体平衡条件也得:船受到的总F浮=G总,而排水量(千克)×g,就是船排开水的重,即是浮力,又是船、货的总重力。
6、应用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解浮力综合题
例5:重10N,体积为0.8dm3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如果它只受浮力和重力两个力的作用,问:此物体是上浮、下沉还是悬浮?(g取10N/kg)
例6:将质量是890g的铜块放入水中时,它受的浮力多大?若将铜块放入水银中,当铜块静止时所受的浮力多大?(ρ铜=8.9g/cm3, ρ水银=13.6g/cm3)(g取10N/kg)
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篇4
本课教学情景让学生尽快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并通过课件影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进而诱发他们解决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下的确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积极探索的意向。
第二、第三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为目的,实验的`内容逐一深入,减低了知识点的抽象性,知识变的显浅意懂,学生能在掌握好一个知识点以后再向另一个知识点推进。实验的趣味性增大了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意愿,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操作实验避免了个别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进误区。学生亲身的感受对学生准确地感受到抽象的浮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学生在知道浮力,认识到浮力以外还会有利用浮力的需要。这一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浮力解决困难提供了帮助。实验三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在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将为浮力的利用创设基础。实验四的设计,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习结合实际,多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讲的故事和学生对浮力利用的建议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利用到生活中去,让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课外作业的设计,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把浮力与生活紧密相连。
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篇5
一、电路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
(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
(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
(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电流
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1、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2、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4、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1.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2.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三、电压
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国际单位:伏特(V);常用:千伏(KV),毫伏(mV)。1千伏=103伏=106毫伏。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使用规则:
1、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2、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3、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实验室常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1.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2.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熟记的电压值:1、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2、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3、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4、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5、工业电压380伏。
四、电阻
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R与它的U和I无关)。滑动变阻器: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电流是2A。
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的地方。
五、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公式: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公式的理解:
1、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
2、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
3、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欧姆定律的应用:
1、同一电阻的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其电流随电压增大而增大。(R=U/I)
2、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
3、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串得越多,电阻越大)
1、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2、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
3、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等值电阻串联,则有R总=nR
4、比例关系:电流:I1:I2=1:1(Q是热量)
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并得越多,电阻越小)
1、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2、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3、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等值电阻并联,则有R总=R
4、分流作用:;计算I1,I2可用:;
5、比例关系:电压:U1:U2=1:1,(Q是热量)
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篇6
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物态变化:
(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
(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
(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
(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
(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
(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
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
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1)雾、露――――液化
(2)雪、霜――――凝华
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篇7
教学目标设计: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2)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2、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无论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
教学准备:
实验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头、乒乓球、钉子、木块、钩码、测力计、笔、盆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文彦博树洞取球故事,好吗?
生:好!
师:从前有个小孩名叫文彦博,有一次,他跟好朋友在玩皮球,当他们玩得起劲时,皮球掉进了旁边的树洞里。小朋友都望着树洞兴叹:“唉!没有皮球可以玩了!真可惜!”正当大家都手足无措时,文彦博镇定地说:“有办法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取到树洞里的球呢?
生:给树洞灌水。
师:为什么给树洞灌水能把球救出来呢?
生:因为水能把球浮起来!
师:你们真聪明!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有关浮力的现象。(出示板书:浮力)
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判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师:浮力是阿基米德首先发现的,文彦博利用球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取到了球,那么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我们桌面上的泡沫塑料、木块、钩码、乒乓球、钉子、石头。如果把我们准备的6种材料放入水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
生1:泡沫塑料、木块都会浮起来。
生2:乒乓球也会浮起来。
生3:钩码、钉子、石头会沉下去。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猜想。现在我们来亲自试一试,究竟我们的猜想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呢?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填在表格一的“实验结果”那一行里。注意:在格中填的答案可以是“沉”或者是“浮”。
(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并填写表格)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结果是怎样?
生1:上浮物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
师板书:上浮物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
生2:下沉物体:钩码钉子石头
师板书:下沉物体:钩码钉子石头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他们能浮在水面上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就可以知道了。
师:首先把气球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入水中,再稍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看看手有什么感觉?
(师动手压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塑料)
生1:手向下压一压,感觉到手有一种向上托的力,被压到水底的物体又被一种力托到水面上。
师:手的感觉和泡沫塑料等被压入水底又浮上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2:水有浮力。
师引导: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种向上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
师问:你们知道浮力的方向怎样吗?
生齐答:竖直向上。(课件演示)
(三)活动二: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师:既然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课件:演示实验的操作顺序)
师:现在我来教大家怎样使用测力计。力的单位是:牛顿(N)现在老师出示三把测力计,谁能准确读出以下三把测力计的读数?第一把是多少?
生1:0.5牛顿。
师:第二把是多少?
生2:0.4牛顿。
师:第三把呢?
生3:0.1牛顿。
师:现在老师说一说称钩码的实验步骤:(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师:首先,在空气中用测力计测量一下钩码的重量,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接着将钩码缓慢放入水中,把全部钩码浸入水中,但钩码不要碰到水槽的底部。待指针平稳后,再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水中的重量。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做完后,请来告诉老师你的实验结果是怎样?
(学生分组活动并记录实验数据)
师: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哪个读数大?哪个读数小呢?学生小组讨论并齐答:在空气中读数大。
师追问:为什么在水中会变轻了?
生齐答:因为水中有浮力!
师高兴地:那么怎样计算钩码的浮力呢?现在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说钩码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第二小组组长展示实验记录表。
师问:你知道钩码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吗?
该组长:物体浸入水中,变“轻”了多少,就是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也就是用空气中测到的数减去水中测得的数。
师问全班: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齐答:同意!
师肯定并表扬该组长!
师强调:通过表格一和表格二,我们已经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三、浮力的应用。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有关水的浮力现象。水的浮力是自然界中一种很普通的力,与人有很密切的`关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哪些应用呢?(出示图片)
师:我们回想一下在三年级下学期学到哪篇课文有关浮力的呢?(捞铁牛)宋朝时的出色工程家怀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把一只只陷入海底淤泥的铁牛拉回了岸边。(qx54.cOm 群学网)
师:(出示小朋友用救生圈游泳的图片)这幅图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
生1: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的体重浮出水面。
师出示木排图:这幅图哪里应用了水的浮力?
生2:木排利用水的浮力载人。
师:此外,渡河用的浮桥、浮在水上的航标灯,它用来指挥海上的交通。以上这些也都应用了水的浮力。(多媒体出示图片)
四、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你们曾记得在二年级语文下册有一篇《称象》的课文,曹操的儿子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称出大象的重量。这头大象又大又重,又不能用大秤去称,也不能砍了再称。于是他想出一个方法,那就是首先把大象赶上一艘大船上接着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再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最后称一称石头的重量,石头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
五、课堂小结。
师:现在我们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生1:知道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有上浮、下沉、悬浮
生2:学习了浮力的应用
生3:怎样计算浮力的大小……
师:人们对浮力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只要我们注意认真观察,就不难找到利用水的浮力为人类服务的事例。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不错!相信你们一定收获不小。
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篇8
一、浮力
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方向:竖直向上
产生浮力的原因:上、下表面收到液体对其的压力差(F浮=F下-F上)
称重法测浮力:F浮=G-F拉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排液体的体积②液体的密度③与浸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本身的质量,体积,密度无关。
阿基米德原理
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收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浮力的应用
轮船:空心法,增大排水体积是浮力增大。轮船自身的G=F浮。轮船从大海开到长江,F浮不变,
V排变大,轮船下沉一些。
潜艇:改变自身的重力
气艇:内充有密度小于气体密度的气体。
密度计:始终漂浮在水中,露出部分越长,液体密度越大。
熔化知识点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
23lp.com小编精心推荐:
- 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 生物中考知识点归纳 | 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 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①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5.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6.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篇9
【设计理念】
1.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方法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创立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思考、讨论、实验等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初步了解浮力在轮船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广泛存在;
②通过探究理解F浮=G排;
③体验由“实践→理论→实验→实践”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轮船搁浅的实例,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边观察、边实验、边讨论的启发式教学。
2.探究式教学。
四、教具和媒体
氢气球、乒乓球、土豆、弹簧秤、阿基米德演示器、水桶、盆子、盐、鸡蛋、饮料桶、烧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设情导入
师:演示实验,乒乓球从水中浮起来,氢气球离开手上升,是什么力使它们上升?
生:浮力。
师:(出示课题:浮力)生活中还有那些受到浮力的物体?
生:(举例)
二、探究新知
师:请看这儿有两例受浮力的例子(投影图片)这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能受到浮力,那么放入水中要下沉的土豆受不受浮力呢?
生:(思考回答)
师:下面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想想做做: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悬挂一个土豆,再把土豆浸在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示数。
生:(实验、讨论、发现)
师:(归纳发现投影)一切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浮力的大小:弹簧秤两次的读数差;(获得了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
师:如果我们换上其它的物体,浮力的大小会变化吗?下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想想做做:
1.在水桶中装大半桶水,用手把空的饮料瓶按入水中,体会饮料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同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
2.将鸡蛋放入清水里,然后不断加盐,观察鸡蛋怎样运动,思考浮力有无变化。
生:(实验、思考、发现)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的大小可以发生变化。大小与浸没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师:(归纳学生的.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师生: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师:我们能不能影响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归结为一个因素呢?
生:质量。
师:质量越大?什么越大?
生:重力。
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小组讨论:设计思路、如何利用手边的器材设计。
生:前台展示实验方法。
师:(投影实验设计方案:如果水没有溢出,我们怎样判断塑料块排水的多少?两种设计图,引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分发记录数据表格,说明
1、2分别是浸没、部分浸在)
生:实验。
师生:分析得结论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师:(过渡)由阿基米德原理我们发现,物体排开的液体越多,受到的浮力就越大。下面来做游戏:造“船”比赛,怎样获得最大的浮力?
生:做游戏,获胜小组谈做法。
师:(投影)“轮船搁浅”──谈环保
三、总结深化
1、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新收获?
生:略
2、师生一起小结本节内容
四、拓展延伸
列举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篇10
一、 课程设计思想:
1. 知识结构建构的思想。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具有丰富但有差异的实践经验了。即便有些问题他们还没有接触过,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他们也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推理和判断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而物理教学,也不能无视学生的先前经验,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经验知识中“生长”处新的知识经验。
在本课的教学之前,学生们已经具有大量的与物理浮沉有关的经验。因此,我利用三个乒乓球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们抽离出物理模型,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方法来对它们进行受力分析,研究新问题、新情景;再让学生自己总结浮沉条件,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回归生活,用实例来融会贯通本课所讲知识。在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而然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层层推进自己的学习活动,用先主干、再枝叶的方式一步步地建构起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
我相信这样的教学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是高效充实而有趣的教学,是目的明确、易于达成的教学,是可能理想的教学。
2. 科学探究的思想
科学探究是初中物理学的灵魂,“新课标”中最重要的要求之一便是“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因此,本课也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在“物体的浮沉条件”中设置三个环节:“物体有浮沉状态由浮力重力的大小关系决定”→“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改变浮沉状态的实质就是改变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这样的思维历程。
这个探究设计其实也让学生经历了一般探究的6个步骤,对他们科学探究能力与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也达成了本课最重要的知识目标。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
人类对浮力的应用长达数万年了,而我们对浮力的应用方式也不可计数,如
何从中选取恰当的实例来进行讲解,让学生达到能够举一反三的目的呢?我觉得选取应用实例时应注意这几点:①典型性,即指所举的每一个实例都能代表一个类型的应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②独特性,即指每一个实例都与其它实例有明显区别,方便从多个角度来理解物理规律。③简洁性,即每一个实例对规律的应用都易于理解,不应选取繁复冗杂的实例来干扰教学、影响效率。
正因如此,我选取了轮船、潜水艇和热气球作为例子进行讲解。我相信这三个实例能让学生们将实践与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既可以达到深化理解相关规律的知识目标,又能达到“体验科学-技术-生活之美妙”的情感目标,方能使本课之价值最大化。
4. 另外,本课还渗透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多方面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的思想,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
1. 语言不够规范、简洁:
缺乏教学语言艺术可能是理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相比较于文科教师更易存在的问题。而我在本节课堂中特别反映出了这样的一些毛病:
① 所提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又或是太笼统,学生不知如何作答,或者容易与老师提问目的分道扬镳。
② 课程各个板块间的过渡不够自然,缺乏合适的承上启下的语言。
③ 语言有拖沓、不必要的重复、废话的情况。
④ 对任何科目的教师而言,教学的艺术也都包含了语言的艺术。一个语言优美、自然、简洁的教师更容易抓住学生们的心。如果我能在以后的教学设计及课堂中,时时注意语言的规范性、自然性和简洁性,必然能在不断的锻炼中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2. 对所学知识的举一反三还不够
我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重视了环节的.数量,却忽视了环节的深度。即某些该深挖的环节却没有得到我的重视。在例题设置上除了可以用课件展示选择例题,也可以利用学案来完成一道典型的计算例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答题解题的能力。
3. 实验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① 不同浮沉状态的乒乓球可以用不同颜色,或不同编号来区分。
② 在提出浮沉状态可能与密度有关的猜想前,我设计的实验是让两个同样体积的装有不同密度液体的气球浸入水中,希望学生们能猜想到:“两个气球的浮沉状态不同是因为它们内部的液体密度不同。”但实际上,学生们没有按我所设计的思路来回答问题。
改进方案一:将两个外形相似的真石块和泡沫做的假石块置入盛水杯。 改进方案二:先让学生猜测,再将石块、木块、铁块等置入盛水杯。
3. 对例题的利用不到位。讲解例题时,学生所回答的答案已经是我所设想的那样错了,但我并没有注意到,在这个错误答案的基础上我应该做一些必要的引导,正视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将其作为一次宝贵的教学或思维提升的契机,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
4. 忘了首尾呼应,在教学的最后解释乒乓球在水中浮沉状态不同的原因。
5. 在课件例题的答案中出现了错别字。
三、学生反馈
通过对导学案后面当天作业的批改及第二课时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收到以下反馈,并针对不良反馈采取了一些措施:
1. 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目标达成,正确理解了浮沉状态及其条件。
2. 在某些浮力情景中不能主动从浮沉状态的角度来解决问题,仍是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的角度出发。这其实是正常的,只需再多做几道类似的习题,进行熟悉,体会这种由状态反推条件的思维即可。
3. 少部分同学在某些复杂情景中不能正确通过受力分析,利用同一直线上三力平衡知识来解决浮力问题。因此要在以后的练习中注重培养他们受力分析的能力。
20xx年4月21日
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篇11
本节是在对浮力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浮力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浮力是现实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认识物理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节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应用的几个特例。通过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入课题,利用二力平衡跟合成的知识分析得出浮沉条件。通过船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空心”的作用,并利用演示实验引入轮船的教学。潜水艇的浮沉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的;而气球和飞艇则是利用它们的平均密度小于空气,并且通过改变自身体积实现浮沉的。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教学中要注意到学生对浮沉现象的感性认识,规范描述各种浮沉状态的语言,区分易混淆的词语。
“空心”是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在水中实现漂浮的常用的方法,轮船、潜水艇等都是利用空心来增大体积,从而增大浮力的。也可以将空心看作是减小材料的密度,实现漂浮或悬浮的方法。这是这节课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轮船吃水线与排水量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密度计的刻度线也是吃水线的延伸,可以适当补充这方面的内容。
阿基米德原理是解决浮力问题的常用方法,对浮力应用的实例分析要注意从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出发,培养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
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篇12
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是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ρ液gV排。 注意: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浸没的深度无关。
轮船是利用漂浮的条件F浮=G物来工作的。
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求浮力的几种方法:
(1) 称重法: F浮=G-F拉
(2) 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 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ρ液gV排
(4) 漂浮或悬浮法:F浮=G物
-
推荐阅读:
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合集十二篇)
2025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系列八篇)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系列三篇)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系列2篇)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实用十篇)
-
23良品网小编为您推荐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专题,欢迎访问:中考物理知识点:浮力的利用